距离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已经过去40年。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地域差异,感染人数前十省份(2024年数据) :
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外籍)。
1988年之前,我国官方共报告了19例HIV感染病例,其中4例为我国公民,病因是由于输入了被HIV污染的进口八因子(一种凝血制剂)而感染,其余15例全部为外籍输入病例。
1998年31个省均报告了HIV感染者,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人数迅速突破1万例,考虑到仍然有一定数量的艾滋病患者没有被检出,此时艾滋病疫情已在全国快速扩散。
2009年底,我国所有的省份和90.5%的县区都报告了HIV感染者,预估当时存活的HIV感染者已经达到74万人。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132.9万例,报告死亡47.4万例。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艾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开,并且在某些省份感染率较高。
2024年第二季度艾滋病传播途径
01
两大群体成为艾滋病“主力军”
联合国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130万。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二季度数据显示,现存艾滋病患者近133万人,若加上约30%的未确诊感染者,相当于每1000人中就有1人可能感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艾滋病感染年龄分布呈现出“两头翘”趋势——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感染率同步上升,成为推动艾滋感染增长率上升的主要力量。
老年群体:被忽视的高风险人群
《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速率正在快速增加,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总体人口的增长水平。
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艾滋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活到老年,客观上增加了老年患者数量。另一方面,老年人同样有性需求,研究表明≥50岁的男性中75%仍保持性生活。当需求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纾解时,可能滋生商业性行为,增加感染风险。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艾滋病防范意识。由于性教育缺失,许多老人不知道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甚至误以为年纪大了不会怀孕就不使用安全套。感染后,又因害怕丢脸而迟迟不愿就医,延误了治疗时机。
青年学生:性教育缺失的代价
《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15-24岁的学生和青年群体报告病例达3010例。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显示,2010-2019年间,该年龄段累计报告141557例病例,平均年龄仅19.9岁。
宣传教育与预防干预室副主任徐杰介绍,年轻人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约占65%,异性传播占30%以上。
调查显示,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网络交友、多性伴侣和男性同性性行为三个方面。在全国各地高校发现的感染学生中,60%有过网恋经历。
这些还只是已登记的数据,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多。由于性教育话题敏感,许多高校难以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学生缺乏正确的防范知识,无法识别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了感染HIV的可能性。
02
全国艾滋病患者人数排名前十省份
更令人忧虑的是,我国艾滋病例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仅在2023年一年内,就新增了11万例。与日本这一我们观念中“性开放”的国家相比,其艾滋病人数仅2.4万,是世界控制艾滋病最好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情况显然更为严峻。
从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地域差异,感染人数前十省份(2024年数据) :
-
四川:17.47万例,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异性占76.7%,男同占10.8% ),凉山州和成都疫情严重,高危性行为及流动人口是主要风险因素。
-
广西:12.32万例,性传播占比超95%,多民族聚居与旅游业发展加剧防控难度,农村地区感染率较高,异性传播占86.9% 。
-
重庆:11.6万例,性传播占98.3%,青年人和男性同性恋者为主要感染群体,2024年新发病例同比下降2% ,50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比显著上升。
图源:国家疾控中心
艾滋病感染人数在地域分布上差异明显,四川、广西、重庆常年位居前列,新疆、云南、贵州也是高发地区,而山东、河北、西藏则属于低感染率地区。无保护的不安全性行为(同性及异性之间)已经成为导致艾滋病在网红省市传播的主要根源,重症与死亡主要还是因为“发现太晚”。
专家提醒:想要远离艾滋病,要避开肛交、口交等不安全的性行为,还要避免共用注射器,不要在不正规机构进行纹眉、纹身、打耳洞、美牙,不要在非法采血点输血或卖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