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门诊曾接诊过一位孕10周的孕妇,她在常规产检中被诊断为艾滋病感染者,当场红了眼眶:“这孩子还能要吗?”医生安慰她:“规范干预极大概率能避免宝宝感染”,让她重新燃起希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虽少,但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做好防控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打破误区:艾滋病母婴传播并非必然
大众常以为,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孩子就肯定会被传染。实际上,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主要在妊娠、分娩、哺乳这三个阶段发生。孕期,病毒可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有感染风险;哺乳时,病毒还可能通过母乳传给婴儿。若不采取干预措施,母婴传播率在20%-45%,这确实让感染的孕产妇十分担忧。不过,依靠科学手段,这一比例能下降至2%以下。
阻断关键:“三早”与规范干预
有效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需严守“三早”原则并配合规范干预:早检测是基础,孕13周前或初次产检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能尽早掌握感染情况,为后续干预留足时间。若拖到孕晚期甚至分娩才检测,会错过最佳用药时机,未干预的婴儿感染率超三分之一,5岁内死亡率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早治疗要及时,确诊后孕妇需遵医嘱立即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以降低胎儿感染风险,分娩时医生会依据病毒载量等选择合适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早防护不可少,婴儿出生6小时内需服用预防性抗病毒药物,持续4-6周,进一步降低产时感染风险。
喂养环节:守住母婴传播关口
阻断措施在孕期和分娩时作用关键,宝宝出生后的喂养环节,同样是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控的重点。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来说,喂养方式直接关乎宝宝健康。
原则上提倡人工喂养,能完全杜绝病毒经母乳传播,是最安全的选择。若因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不得不考虑母乳喂养,需格外谨慎:妈妈整个哺乳期必须坚持服抗病毒药物,还要学好正确喂养与乳房护理知识,且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越早停止母乳喂养,宝宝感染风险越低。务必杜绝混合喂养——母乳与其他食物或液体(包括水)交替喂养,会损伤婴儿肠道黏膜,增加腹泻风险,为病毒入侵创造机会,大幅提升传播概率。
心理支持:帮助孕产妇走出阴霾
除了生理干预,心理支持对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也很重要。很多孕产妇因怕被歧视、担心孩子感染,陷入自卑、焦虑。这时,家人的理解支持和专业心理疏导就非常关键。建议通过正规医疗机构,与成功生下健康宝宝的妈妈交流经验,获取情感支撑。同时,定期接受心理评估,及时调整心态,为母婴健康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通过规范干预,这位孕妈妈最后平安地分娩了健康的宝宝,并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喂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早筛,到全程规范干预,再到科学喂养、心理关怀,每一步都在为宝宝的健康人生筑牢防线,助力更多家庭远离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威胁,迎接新生命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