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迎来开学季,一项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艾滋病的防控。近年来,全国每年新报告的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形势依然严峻。记者从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该区学生艾滋病疫情特点与全国总体趋势相似,无保护性行为仍是主要传播途径,其中以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
开学季,防控进入“关键期”
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副科长刘杰伟介绍,高三第二学期与大学第一学期是防控的重点衔接期。开学意味着学生离开家庭监管,获得空前的自由,同时社交圈迅速扩大,伴随性生理逐步成熟,恋爱与性探索的需求上升。由于缺乏足够的性健康教育和安全知识,一些学生可能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开学季并不是因为‘开学’本身会导致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增加,而是这个时期聚集了多种高风险因素。防控的核心是‘赋能’,帮助学生在关键时期及时掌握科学知识、树立正确恋爱观、具备实用技能,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和行为。”刘杰伟说。他同时指出,学生感染呈现逐步低龄化趋势,初三和中专技校阶段的衔接期,其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刘杰伟特别提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十分明确,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毛巾或马桶、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病毒。然而在青年群体中,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感染HIV等于死刑”“固定伴侣或第一次没有风险”“通过外表可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感染者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以长期生存,寿命接近常人。判断是否感染的唯一方式是检测。任何一次无保护性行为都可能存在风险,而每次、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仍然是预防性传播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学校与社会协同,筑牢健康防线
为了预防艾滋病,学生群体需要做到“知、信、行”。所谓“知”,就是掌握核心知识,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信”,是树立“健康是自己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行”,则是落实到行动中,切实做好防护。如果不慎发生高危行为,还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在72小时内在专业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嘱下尽早服用暴露后阻断药物,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疾控部门作为专业技术机构,在校园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主要角色是 “支持者”,学校是“主战场”。目前,白云区已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定点医院提供免费、匿名的HIV咨询检测服务,并建立校园联动机制:校医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疾控专家,为学生争取黄金阻断时间。同时,疾控中心还通过同伴教育、专家讲座和互动剧场等多样化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拒绝高危行为、如何科学面对检测与感染者,提升防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刘杰伟呼吁,防艾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责任。家庭要打破“谈性忌讳”,营造开放、支持的沟通氛围;学校要将防艾教育纳入健康教育体系,重视实用性与互动性;医疗机构要提供友好、保密的服务;媒体和社会则应当积极传播科学信息,帮助消除偏见与歧视。“我们对抗的是病毒,而不是感染者。”刘杰伟强调,营造零歧视的社会环境,才能让更多学生愿意接受检测与治疗,从而实现真正实现校园有爱,青春无“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