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国家植物园2024年活体罂粟暨禁毒展于4月18-5月19日在国家植物园(南园)农事体验园开展。展览由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海淀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联合举办,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和海淀区香山街道办事处协办。
展览期间,400余株活体罂粟、20余株大麻以及虞美人等千余株观赏花卉相继绽放,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自然教育课,传递出防毒、禁毒、拒毒的教育意义。

“2024年活体罂粟暨禁毒展”是2024年全国科技周暨公众科学日系列活动之一。4月以来,为提升广大群众的依法禁种意识,海淀区禁毒办组织各街镇发动社区居民现场观摩、实地普法。“此次家门口边上的禁毒展让我们认识了毒品的样子,也明白了在香山的广袤林区开展禁种铲毒的紧迫性,一经发现我们要及时报警。”来自香山街道南植社区的综治居干韩秀梅说道。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京介绍说,罂粟是一种极具争议的植物,它既有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和缓解疾病的药用功效,又不改危险的“邪恶”本质,“在国家管控下,通过严格的配方和制药技术可以制成麻醉和精神药品,相反,以罂粟蒴果中乳汁为原料制作的毒品会使人产生高度的身体和精神依赖,一旦沾染绝难脱身,毁灭自己,祸害家庭,危害社会”。
展览现场还以展板形式介绍了罂粟花的外观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如何与外形相似的观赏植物进行辨别等相关知识。游客们驻足阅读,聆听老师讲解,南植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春艳说,自己很喜欢逛公园,经常能看到和罂粟酷似的虞美人,很容易辨别不清,“将罂粟和虞美人种在一起方便公众区别,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学习机会。”

张京还介绍,罂粟、虞美人同属于罂粟科罂粟属植物,两者花朵看起来比较相似,但罂粟茎、叶一般无毛,果实为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直径4-5厘米,而虞美人的茎、叶均被有刚毛,果实也较小,呈倒卵形,“种植与其“外貌”相似近缘植物的初衷,就是为了持续提升公众辩识毒品原植物的能力”。
时下正是罂粟花开结果时节,针对香山地区山林覆盖率高的情况,南植社区包片民警卫军宁则提醒广大游客:“罂粟不是花,种植一株也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条规定,凡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一律强制铲除。有种植数量较大、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抗拒铲除这三类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辖区单位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植物展示和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构建街道、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属地学校、社区五方联动的科普赋能禁毒防毒新格局,全力将活体罂粟暨禁毒展办成具有香山特色的禁毒品牌,营造首都禁毒的良好社会氛围。”香山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希望以后每年都有更多人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来香山参观展览,探寻知识、感悟生命,通过一场生动的自然教育课,提高公众辩识毒品原植物的能力,增强防毒拒毒意识,筑起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钢铁长城。
据了解,展览结束后,所有展出的毒品植物将由公安部门统一销毁。
西城区

为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辩毒识毒的能力,西城区禁毒办组织禁毒民警、禁毒工作人员、禁毒社工、志愿者来到国家植物园南园参观“2024活体罂粟暨禁毒展”。


活动现场,卢警官为参展人员讲述了如何辨别罂粟、虞美人、鬼罂粟以及罂粟提炼后的药理作用与毒理作用,区禁毒办李警官主动为参展市民讲解毒品的起源与背景,大家还近距离观察了在国内非常罕见的活体恰特草植株。

通过此次活动,使参展人员掌握了分辨与毒品植物外表近似的观赏植物,提升了辨识毒品原植物的能力,增强了禁毒责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