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荆州区召开禁毒社会化工作现场会。荆州区副区长、区禁毒委副主任、区公安分局局长毛绪亮带队先后观摩弥市镇、城南街道、郢城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相互交流禁毒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弥市镇、城南街道、郢城镇主要负责人参加。
毛绪亮强调,禁毒工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各镇办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民参与,凝聚禁毒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区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标准化、毒品治理系统化、多维发力常态化,共建共治共享一体推动禁毒工作社会化纵深开展。”在弥市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弥市派出所所长赵远鹏向观摩团一行介绍禁毒工作经验。
弥市镇高度重视禁种铲毒工作,按照“不漏一处、不放一株、不留死角”原则除了运用车巡、步巡、无人机空中巡查等方式开展“地毯式”踏查行动,还在乡村之间开展禁种铲毒交叉排查,坚决做到零种植。
同时,弥市镇不断探索创新帮扶工作模式,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方位引导戒毒群体回归社会。
村民乔某曾因吸食依托咪酯被弥市派出所处罚,为避免其走上复吸不归路,民警在不断宣传吸食毒品危害的同时,得知其家中种植数十亩南瓜苗,积极联系镇政府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乔某如何剪枝保花保果,使其对于小南瓜种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提高了耕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了种植创业的自觉性和内生动力。
“今后我一定远离毒品、认真耕作,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生活一定越来越好。”乔某现场讲述,其通过政府的点对点帮扶,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农业种植水平,更提升了种植致富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城南街道辖区有大中专院校5所,在校学生7.8万余人,占荆州市高校学生总数的80%,筑牢校园禁毒防线是重点难点。“我们探索创新‘三员三讲’,全力筑牢校园‘防御墙’。”御路口派出所所长刘健在现场会上介绍。
培养校园 “禁毒培训员”。以“青春无毒,健康校园”为主题,选拔一批“接地气、善讲授、高素质”大学生,联合驻校民警、禁毒专干、禁毒社工组成“校园禁毒讲师团”,举办国旗下演讲、禁毒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禁毒宣讲活动,推选出3名荆州区“禁毒宣传形象大使”,营造良好校园禁毒氛围。
发展校园 “禁毒宣传员”。让学生带动学生,先后发展600余名大学生禁毒宣传员,以进班级、进寝室、进课堂等形式开展禁毒知识宣传2000余次,邀请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留学生群体开展禁毒知识讲座。
争当校园 “禁毒辅导员”。高校每个专业配备一名禁毒辅导员,打造“无毒校园我先行”示范岗,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负责配合驻校民警管理“校园禁毒讲师团”“校园禁毒志愿者”团队,完善学校禁毒教育园地建设,规范禁毒资料存档,更新禁毒宣传栏、禁毒标识等宣传设施。
依托“三员”开展禁毒宣传“三讲”,即教师会必讲、学生会必讲,班会上必讲,持续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截至目前,高校在校学生涉毒违法犯罪“零发生”。
郢城镇全力争创无毒示范乡镇,探索“党建引领有力度,科技赋能有维度,三共融合有深度,关爱帮扶有温度”的“四有”工作法,力争实现无外流贩毒人员、无新增吸毒人员、无复吸人员、无种植毒品原植物等“四无”目标。
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人员流动快等特点,郢城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推出“荆云”智慧出租房管理系统,引导房东、租客主动扫码,实现出租房、流动人口信息“一键采集”,不但大大减少了基层民警工作量,同时有效解决了纸质台账数据统计难的问题。
“‘荆云’APP的推出,极大地为民警和社工减轻工作负担,切实让数据多跑路。”北门派出所所长王力霆说道。今年2月,北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根据APP后台反馈的信息,分析研判出有多年吸毒史的王某在某出租屋有活动轨迹,随即民警上门将其抓获。经毒品检测,王某尿检结果呈阳性。
在强化管控的同时,郢城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以就业帮扶为切入点,全力推进禁毒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落地。“非常感谢你们给予的帮助,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陈某在解除社会康复期后一直未就业,康复中心得知情况后,结合他的实际情况,主动提供指导和协调联系,帮助陈某成功自主创业,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荆州区公安分局全体局领导、各派出所及十个包联警种主要负责人、区禁毒办全体成员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