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跟孩子谈艾滋病
提到艾滋病,很多家长会觉得离孩子很遥远,没必要跟孩子提这么沉重的话题。2022年7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22年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危急关头》,数据显示2021年约有150万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有65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全球现有大约37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6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在我国每年新报告3000例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看到这些数据有没有觉得一阵头皮发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重视艾滋病宣传教育。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下降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
反复不明原因发热
淋巴结肿大
反复各系统感染
反复腹泻
恶性肿瘤
。。。。。。
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呢?


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01 母婴传播
儿童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宫内、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均可能传播
02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不安全的侵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
03 性传播
青少年性传播比例增加。
但是大家也不必恐慌,普通社交及接触(握手、游泳、共同进餐、礼节性亲吻等等)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能不能治愈呢?
艾滋病被发现已逾40年,但是艾滋病的治愈仍然是一个全球难题,至今全球只有4例患者被报道彻底治愈,都是患有血液系统癌症的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后才出现的治愈。其余患者只能做到尽量控制病毒复制,减轻对人体的伤害。
尽管全球3/4的感染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仍有约1000万人无法获得治疗,并且只有一半(52%)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能够获得药物治疗;儿童和成人之间治疗覆盖率的差距正在增大而非缩小。
艾滋病可以预防吗?


艾滋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是正确的预防完全可以避免感染。明确了传播途径,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
母婴传播阻断
孕前、孕期检查,产时预防,产后合理喂养均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数据显示未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母婴传播几率高达50%,如果采取了母婴阻断则可将几率降低至5%以下。
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
我们要做到“三要”、“三避免”。
1 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
2 要采取防护措施:要掌握艾滋病预防技能,如佩戴安全套、自我检测操作、药物预防服务的获取等
3 要及时阻断和检测:发生高危行为或要及时寻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专业帮助,根据需要在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预防感染;发生高危行为后2-4周,要进行艾滋病检测。
4 避免与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5 避免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6 避免滥用精神活性药物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