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第一篇艾滋病影像学论文的诞生,到全球首个新冠肺炎CT影像学诊断指南的发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宏军教授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作为传染病影像学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带领中国传染病影像人一次次填补了现代影像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及应用空白,同时也引领了中国传染病影像学从国内不断迈向国际更前沿。本期【大咖荟客室】有幸邀请到李宏军教授接受独家专访,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宏军教授,听他讲述高光成就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硕果与萌芽
Q1:从医三十多年来,您带领团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包括传染病放射学科体系建设、规范标准制定等,其中您最引以为傲的工作成果有哪些?为什么?
李宏军教授:我最引以为傲的工作成果就是重大传染病放射学影像技术体系被正式纳入了国家 “十四五”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材、住院医师规培教材、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系列中,这为我国传染病放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提供了重要范本。
同时,我主编的《中国传染病放射学发展简史22周年》一书正式出版,这本书回顾和记录了我国传染病放射学国际化学科体系建设二十二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学科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这也是我2022年最开心亦是最欣慰的一件事。

Q2:可以看出您的目光始终关注着重大传染病放射学影像技术体系的建设,并不断致力于推动我国乃至国际上该学科的创新发展,请问您的初衷是什么?
李宏军教授:我做任何事情的“目的性”不强,更大的驱动力来源于兴趣和爱好,这让我能够把坚持做一件事上升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开心地做下去,对于重大传染病放射学影像技术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
在过去,重大传染病放射学影像技术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空白,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着手建立了国际化的重大传染病放射影像学科体系,并主办了两本国际英文期刊,希望能够与国际同道们更进一步互通有无、共同提升,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我们专业的贡献。
Q3:在谈“艾”色变的年代,为什么您会从全科影像转到艾滋病等传染病影像学作为研究方向?
李宏军教授:1998年我还是一名全科影像学医生的时候,接诊了一例“特殊”的患者,他的大脑内多发脓肿,但是与当时常见的疾病谱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都不符合,追溯到患者的冶游史后,我建议患者立即做免疫八项检测,结果显示HIV呈阳性。
虽然诊断明确了,但是我心里的问题更多了。为什么艾滋病患者脑部会发生脓肿?我在检索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竟然没有任何相关报道,我感觉自己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当时做这件事的目的也非常朴素,就是为了发文章,晋职称。从那以后我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病例,积累了二十多个病例后,我总结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艾滋病影像学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受到了我们一直敬仰的放射影像学的老前辈、时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李松年教授的关注,写信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并希望我参加他编写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专著,把研究的内容作为新的章节写进书里。当时的我仅是一名基层院校的“小人物”,却得到了放射影像学领域的老前辈的认可,邀请我参编他的著作,我非常开心。当时在李教授家,他评价我说“你这个小伙子挺好,很有激情,做事情很细致”,他建议我把艾滋病影像学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而且要出国留学,学习新方法、新理论。如果能把这一领域研究透彻了,这个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就能建起来了。
李教授的一番话实实在在地激励了我,从此我的目标从此开始越来越大,不再只是为了发文章,而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艾滋病影像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就这样,从最初的艾滋病,到40种法定传染病,再到跟传染病相关的感染与炎症放射影像学,以及感染炎症相关肿瘤放射影像学,传染病放射学从最初从一个艾滋病病例,发展到现在传染病影像学国际化学科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信念如同一粒种子萌芽,最后成长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
信念与远方

图:李宏军教授接受大咖荟客室专访
Q4:从一个新创学科到这么多重大成果的取得,其中的挑战与艰辛可想而知,在这过程中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或者体会较深的人物或者故事?
李宏军教授: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影像学中存在着很多未知。想要探寻医学的真谛,就必须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深层次了解疾病在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放射医学影像学表面特征的机制和规律,从而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疾病的本质。
在这个脚踏实地探寻真谛的过程中,最难忘的还是二十多年前我解剖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尸体的时候。那个年代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普遍不足,甚至到了谈“艾”色变的程度,起初没有人愿意跟我配合做解剖,哪怕只是在实验室帮忙“搭个手”都没人愿意来。所以我只能请动自己的朋友,特别是晚上做尸体解剖时,请他们来给我做个伴,搭把手。事实上,当时做这项尸体解剖工作时,也没想最后能做出什么来,仅凭着自己对医学的热情,对这项工作的兴趣。现在传染病放射学的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人再有能耐,也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好,可能走不远也做不大,只有聚众人之智慧才可能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我有幸先后遇到了陆普选教授和施裕新教授,我们有着相同意愿和志向,三个人三驾马车,携手带领全国的同道们共同奋进,才有了今天学科的发展和诸多的学术成果。正是有了这两位好兄弟、一个好的团队,才有了学科今天的成就。
Q5:在不懈坚持推进各项事业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让自己能够始终保持前行的方向,并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
李宏军教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的座右铭都是不变的8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但做事情本身没有“目的性”。
在我看来,每天做好该做的事情,日积月累,便会从量变到质变。一步一个脚印,如果翻过一座山后看到的还是另一座山,那么就继续翻越过去,直到面向大海,一路走向诗和远方。
Q6:具体来说,您的“诗和远方”在哪里?
李宏军教授:我的“诗和远方”就是通过学科的传经布道,让我们的学科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的患者。
我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传染病放射学”研究生培养点、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国家培养学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传染病放射学影像诊断技术”被国家卫健委评为西医领域第一个传承项目,可以覆盖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我们还参与撰写各类教材为各层次的医学生输送学科知识,建立人才“蓄水池”;在国际国内各型学术会议中,我们也积极发声,传播学术成果;此外,我们还创办了两本国际英文期刊,寻求更多的国际交流和世界话语权。
能够为构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学科的贡献,这就是最大的目标。在我的“诗和远方”中,我是一个纯粹的去做这件事情、并为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而感到开心的人。如果我有能力去做一件事,并且有条件去做,同时还能够把它做成功,那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Q7:在目前年轻人都在谈论“内卷”,但您的朋友圈除了工作,还展示了很多对于生活的热爱。您是如何做好工作和生活两不误的?
李宏军教授:首先我认为家国情怀是很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还需要社会责任感、专业使命感和追求事业的紧迫感。这三个“感”能够驱动我们的言行,让我们踏入社会实践,通过点滴积累,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最终走向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Q8: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等领域也走到了前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您有哪些建议给到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上?
李宏军教授:当下整个大医学的发展都是朝向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方向,随着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探索的深入,医生对于疾病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决定了患者的受益程度。因此青年医生首先应当努力学习,拓宽知识结构和领域视野,跳出狭隘的专业知识范畴,避免仅窥见“冰山一角”。
第二,现代医学领域仍有很多未知,无论是新发传染病,还是罕见病,都等待我们去挑战。青年医生要勇于迎难而上,接触、拥抱和研究这些未知领域。
第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患者的精神心理也有更高的需求,青年医生在诊疗实践中需要更加重视患者精神心理上的需求,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小结
耕耘不负光阴,行稳得以致远。在采访中,李宏军教授表示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去做,并且将它做好、做成,“十匹骡子也拉不回”。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李宏军教授希望能“聚团队之智慧,掌握国际传染影像领域的话语权”。目前,李宏军教授首创的一本全新的国际英文期刊——Radiology Science扬帆起航,正朝着他心中的“远方”奋力前进着。
专家介绍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卫健委师承人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首批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市首批215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骨干)带头人。国家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席医学影像学专家,特聘教授。被誉为传染病影像学及创新学科体系开创者和奠基者。
研究方向:传染病放射学(聚焦HAND)
业务专长:传染病放射学诊断、感染与炎症放射学诊断、炎症相关肿瘤放射学诊断、推崇循证医学理念,致力于个体无创精准分级、分类诊断。
获得荣誉: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优秀党员;2019-2021年连续获得“名师带徒”称号;2019年获得“人民好医生”称号。2020年授予“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专家。2020年授予“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授予“中国农工党中央全国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授予“中国农工党中央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2015年被北京市授予“科技创新培育团队”、2015年被北京市授予科技领军人署名“李宏军科技创新工作室”。2020年北京市授予“李宏军示范科技创新工作室”。
现任职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学影像学中心主任兼职放射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系副主任;北京重大脑疾病研究院神经感染炎症研究所所长;国际英文刊物Journal 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创始主编(国家卫健委主管),Radiology Science 创始主编等。
学术兼职: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艾滋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数字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分会传染病影像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影像学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等。
科研经历:近年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面上项目5项及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主持北京市人工智能重点研发计划、扬帆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在AIDS、Human Brain Map、Brain 、STTT、CID、ER、JMRI、Eur Respir J,Theranostics等医学科技论文210余篇。主编专著50部、教材5部、指南共识/标准16部;其中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英文版专著16部;《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1-2卷、《Radiology of HIV/AIDS》、《Atla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HIV/AIDS》、《Radiology of influenza》、《Radiology of A/H1N1》、《Radiology of parasitic》、《Radiology of HIV/AIDS》、《Neurology of Diagstic imaging of CNS infections and inflammatory》1-6卷等。获得国家重点奖励资助和第三届“斯普林格?自然:中国新发展奖”分别出版全球推广。获得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在2017年双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版权“普遍奖励”。2022年系列成果被全球下载应用突破20万次;国际社交媒体提及12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科技进步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0项,国家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及软件著作权登记等33项。主持北京重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协作转化产品4套(肺结核一体化管理系统及多语言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及5G+互联网数字医疗新模式系统)。
突出贡献:长期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疗工作30年。遵循“国际视野、患者需求、系统思考、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理念和“医疗技术规范化、技术设备现代化、医工结合信息化、技术队伍专业化”的国际化学科建设思想。创新实践,开创了全球艾滋病影像学、传染病影像学、感染与炎症放射学、感染炎症相关肿瘤放射学等的系统创新技术体系和教材、规范、指南、标准和学科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医学影像信息学科模式。全球率先建成了现代传染病影像学国际化创新集成学科,被誉为传染病影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推动了我国乃至国际传染病防控诊疗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