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设立的世界节日,时间为每年的12月1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人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2021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艾滋病和新冠肺炎同为病毒感染,虽然艾滋病已经出现了40年,新冠病毒出现的时间仅有2年,但是艾滋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破坏力却远远不及新冠病毒。
下面我们主要从病毒的传播途径来说明其中的原由:
艾滋病为什么可防可控?
艾滋病毒具有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造成人体免疫力低下、出现免疫缺陷的特性,所以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
自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出现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药物治疗和疫苗的研发,比较著名的治疗方法就有华人发明的鸡尾酒疗法。
但是疫苗的研发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那么,面对艾滋病我们就无法预防了吗?
答案恰恰相反。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容易被人为切断,所以艾滋病可防可控。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切断以上传播途径的方法有:
1、洁身自爱、注意性和生殖卫生;
2、不共用剃须刀、牙刷、注射针头;
3、纹身、打耳洞的时候不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器具;
4、就医时选择正规的卫生机构,避免使用来历不明的血液制品;
5、HIV阳性的孕妇在妊娠、分娩时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艾滋病,以上这些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还是很容易起效的。
新冠肺炎为什么难以防控?
但是,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却很难被阻断。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
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另外新冠病毒还有一些特性:
体外存活时间长,耐环境温度的变化,自身变异的周期短,进入人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长,感染者携带的病毒量大,以上都是形成新冠病毒强大传染力的原因。
实际上,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1秒钟的时间就可以造成另外一个人的感染。
面对这样狡猾的病毒,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避免集会还是不够的。
显然只有疫苗才可以进一步帮助人类摆脱新冠病毒的肆虐,国内外的科学家也不负众望用了近乎一年的时间研制出了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
目前我们国家的疫苗研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的多个研究已经证实:
接种第一剂疫苗7日后就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 接种第二剂疫苗28日后抗体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接种第三剂疫苗后抗体的水平是原来的10-30倍。 研究还发现接种疫苗后即使感染新冠病毒也多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
虽然新冠疫苗不能完全阻断病毒的传播,但它可以显著降低重症患者的比例和疾病的死亡率。
因而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尽快强化接种新冠疫苗。
面对艾滋病毒这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我们要注意切断它的传播途径。
而面对新冠病毒,我们除了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和行为,还应该及时强化接种新冠疫苗,尽快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
另外,我们还需遵守国家的“零病例”防疫规定,发挥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为打赢这场防疫战提供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