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枫湾APP:以公开艾滋患者身份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应考虑到公开后带来的负面因素,并认识到公开身份是一种具有持久后果的复杂社会互动。此外,公开身份可能弊大于利,特别是对处于高度污名化环境中的人或具有多重边缘化身份的人。
一项针对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黑人同性和双性恋男性的定性研究,试图了解公开艾滋患者身份对一个人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公开艾滋患者身份方面,该研究探讨了参与者交叉身份和结构性不平等带来的影响。
研究中的男性经历了公开身份后的多重负面后果,包括自我意识改变、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紧张、收入和住房的损失。
以前的公开身份研究往往侧重于将公开身份作为减少性风险和预防艾滋病毒传播的一种方式,或将公开身份作为获得社会支持的一种方式,从而改善心理问题和健康结局。
在这项研究中,公开身份被视为“个人生活破坏”。类似事件会打断并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比如慢性疾病或同性恋出柜。
这种个人生活破坏会干扰日常活动,丧失自尊,重新思考自我,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Chadwick Campbell博士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采访了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的30名黑人男性。符合条件的参与者是自我认同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的男性,至少18岁且携带艾滋病毒。
参与者是在性少数群体讨论组中招募的,他们通过其他男性推荐,并使用男同约会应用程序。
24名参与者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其余的人则认为自己是双性恋、流动性恋或同性爱。参与者平均年龄为35岁(18-56岁),平均感染艾滋病毒时间为10年(从4个月到33年)。
有一名参与者只向他的医生和一名性伴侣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也有三名参与者完全向所有人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其他人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
大多数参与者(66%)表示接受过大学教育,不过有近一半的人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一半的参与者有全职工作,四人兼职,两名个体经营者,两名学生,六名失业者。
访谈时长60-90分钟,内容包括童年和成长、家庭、艾滋诊断、公开艾滋患者身份、同性恋恐惧症、种族和艾滋病污名化。
采访询问了参与者以前生活中经历到的个人生活破坏。几乎所有参与者(27/29)报告了在公开身份之前至少有一次个人生活破坏。11人报告童年遭受性侵,14人出柜,19人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