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病,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破坏该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或者丧失。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死亡率较高。目前对于艾滋病患者而已,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很容易导致患者丧失治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患者在自我效能上会总体降低。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就是人们对自己产生的特定的水准,影响生活行为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患者对自己治疗的积极和自信能力,当患者的自我效能处于降低状态,就会认为接受治疗是没有效果的,那么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生活。
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干预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和反应情况,并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对患者的感受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达到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从新适应医疗环境,尽可能将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至最佳,有益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消除影响患者健康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康宣教,能帮助患者了解哪些是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从而能自觉的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帮助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1、鼓励性交谈
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应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依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特点,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日常护理中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向患者传到支持和理解,减轻患者的不良心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2、情绪疗法
艾滋病目前无特效药,加之不能治愈,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在给予心理干预的同时,真心与患者沟通,切身体会患者的感受,针对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做到耐心说服,主动关心,以提供患者良好的情感支持同时要教会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免受到他人的歧视做出轻生伤害自己的行为。
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好转,增加患者的治疗自信心同时与艾滋病患者家属主动沟通,了解其对艾滋病的认识,使其正确认识艾滋病,促进家属与患者的接触。
3、尊重患者,保守隐私艾滋病的特殊性
多数患者不愿意告诉他人,故普通的社会公民应尊重患者,保护隐私,不向他人透露患者病情,不私下谈论患者病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注意说话技巧,以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4、呼吁社会的关心
普通的社会公民就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大家应用善意的语言对待患者,增加患者治疗自信心,同时主动宣传爱自己并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对患者的理解。同时大家主动了解患者与家庭社会关系,动员家属社会各界的关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