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三个月不复吸,我们一定能帮你找回老婆。”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周礼清对戒毒人员陶志(化名)的承诺……
陶志最后一次离开戒毒所已有7年,7年来他不曾复吸。他告诉记者,是他和周医生一次又一次的相互承诺成为他坚守的希望。
“我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还会复吸的。”刚刚出所的陶志在接受周礼清的戒毒康复评估时明确表示。此前,他已经连续4次复吸,累计在戒毒所待了8年。房子没了,老婆和家人也不再搭理他。
“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不复吸,我们就帮你把房子的去向调查清楚”,这是周礼清与陶志的第一个承诺。一个月后,他们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三个月后,周礼清帮他寻回了老婆。又过了半年,陶志有了一份工作……
记者见到陶志时,他面色红润,心情开朗,谈笑间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感恩。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吸毒者一旦沾上毒品,往往深陷戒毒、康复、复吸,再戒毒、再康复、再复吸的死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属于末端治理,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巩固末端治理是打破这个死循环的关键。”浦东新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禁毒办副主任顾乃明告诉记者。
在花木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采用的是多部门系统干预的工作模式。“每一名吸毒者从走出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就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对吸毒者的评估分类,制定一对一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方案,然后通过整合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力量进行精准帮教,对重点吸毒人员更是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帮他们巩固戒毒成效,避免复吸。”花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寒林告诉记者。
记者见到吸毒人员于华(化名)时,他刚刚下班。他现在是一家外资医院的运输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也有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女朋友。
然而此前因吸食海洛因,12年中有七年半是在戒毒所度过的,他复吸三次,多脏器功能衰退,对生活毫无信心。
“现在我已经有四年没复吸了,在社区康复中,身体恢复了,有了生活目标,也有了希望。”于华认为自己能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取决于街道“一条龙”就业安置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