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乙肝、结核病、儿童手足口病……这些“闻之色变”的传染病,对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医护工作者来说,却极为常见。为了更好地服务传染病病人,成都市公卫中心提出了打造“传染界华西”这个理念,将其发展为具有综合特色的专科医院。
细分亚专业精准定位
作为四川首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公卫中心承担着全省传染病医疗、教学、科研任务,承担着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事件中救治的任务,承担着危急重传染病病人救治的任务。
近两年,有不少外地传染病危重病人转到了市公卫中心,这表示了医院具有救治全省危重传染病病人的能力。
“近两年,医院提出了打造‘传染界华西’的理念,并具备救治全省传染病病人的能力。”成都市公卫中心院长刘勇说,医院也因此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加快了亚专科建设,也就是说,同一病种,分多个亚专业,比如结核分为6个亚专业、肝病分为3个亚专业,艾滋病分为2个亚专业,从而使所有病人得到更专业的治疗。”
成都市公卫中心副院长田明表示,“现在医院的结核病细分为结核合并糖尿病、合并其他感染、耐药结核、儿童结核、老年结核等等,以便实现精准定位,更加专业化。”
重视科研能力方便患者就医
为了让病人得到有效检查和治疗,解决病人疾苦,惠及全省市民,医院极为重视提高科研能力,优化疾病检测、治疗的手段。“我们医院医生还在大学中承担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培养传染病相关的人才。”刘勇说。
此外,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挂号有微信、网站、电话预约等七种挂号方式。为方便病人服药,下一步,医院将推广电子药盒,这种药盒如“闹钟”般会提醒病人何时服用何种药物。“如果病人忘记吃药,治疗效果就不好。”刘勇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也加快了医联体建设,建立了远程会诊,这样基层医生能和专家进行及时交流。”
此外,医院也加快了中医药治疗在传染病方面的工作,在结核、艾滋和肝病进行中医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刘勇说,“比如在艾滋病的方面,使用中药盥洗治疗,在结核方面,医院发明了硬膏治疗淋巴结核,在肝病方面,通过中药调节,治疗慢性肝衰竭病人。”
陈红:传染病领域的“花木兰”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二病区主任医师,擅长传染疾病合并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多次主持医院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参与多项省、市科研项目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
曾经的她,还是一个青涩的女孩,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来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工作,经历了25年的洗涤,变得越发坚强,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6年的禽流感,从 2009年的甲型H1N1到2013年担任感染病ICU医学科主任,她都一直坚持到最后。
2016年7月22日凌晨一点,一位藏族结核病孕妇早产,被紧急转到成都市公卫中心。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睡梦中的陈医生接到电话,立即从家中赶到医院。虽然期间有几次险情,可都被医生们一一化解,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母子平安。而陈红从凌晨到次日中午,八九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才得以放下,那一根紧绷的弦才慢慢松弛下来。
蒋良双:职业暴露后,他没有因此休息一天
在肺结核合并空洞、曲菌病、支扩等伴大咯血,多耐药肺结核,结核性脓胸,胸壁结核、胸壁肿瘤、先天性胸壁畸形,食管癌、肺癌,肺气肿、肺大疱及胸部创伤等胸部疾患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难治性肺结核及其他胸部结核相关疾患的外科手术治疗,相关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多次参加全省及全国的胸外科学术年会,均有学术论文在大会上发言交流,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2012年8月28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胸外科的蒋良双,在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做手术时,一不注意左手大拇指背部被针刺了一下,刺破了双层手套,鲜血流了出来,他说,发生职业暴露后,他立即服下了阻断药物,伴随着不良反应,他却没有因此休息一天。
在蒋良双收治的病人中,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危重急救患者。2016年4月,昆明一位36岁的男性患者,反复发热咳嗽,持续了整整四个月,在昆明各大医院看病后不见成效,建议患者到成都市公卫中心治疗。4月21日,当患者家属找到蒋良双时,还将信将疑:“医生,你能不能治?”经过专家会诊后,蒋良双赶紧给他做了手术。6月1日,患者出院时,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魏国:团队给了他勇敢前行的力量
长期从事肝胆胰胃肠外科及微创介入诊疗工作。擅长肝脏肿瘤(肝癌及肝血管瘤)的手术、血管性介入及消融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围手术期化疗及免疫治疗;肝硬化的手术、血管性介入及消化内镜联合治疗;常见肝胆胰胃肠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在艾滋病合并肝胆胰胃肠及肛肠疾病的外科诊疗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主持及参与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全球基金项目。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委会青年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成都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成员。
“我们面对的疾病有艾滋、肝炎、结核……其中,艾滋病就占了一半。”魏国说,从今年到目前为止,他所在的科室,已经完成了超过300台的艾滋病人手术。但是,艾滋病手术越多,医生遇到职业暴露的概率越高。
在魏国的团队中,有一位28岁的研究生,给艾滋病人手术时不小心被刺伤,魏国说,他以为这个女孩就不会回来了,没想到在吃完一个月的阻断药物后,女孩又回来了。这件事让魏国极为感动。平淡如水,重视团队合作,这就是魏国的真实写照。
周锐峰:慧眼辨清艾滋病人“肿瘤”
长期从事肝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诊治工作,现致力于艾滋病诊疗及研究工作,尤其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其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局级科研课题研究,在省、市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作为艾滋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周锐峰的病人极多,周一上门诊,能有60多名艾滋病患者就诊。2008年秋天,一位艾滋病人突然发生偏瘫,照CT发现头脑中有占位,被认为是肿瘤,怎么办呢?如果不做手术,就无法消除肿瘤,如果做手术,则担心病人因为免疫力差,伤口无法愈合。无奈之下,她被转到成都公卫中心艾滋病科,“病人处于艾滋病晚期,无法手术,”但同时,周锐峰推测,“病人头脑的占位不一定是肿瘤呢?”
“艾滋病人比较特殊,如果影像学显示为头脑占位,那么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炎症!”周锐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为病人进行了消炎处理。结果如她所料,经过周锐峰的治疗,这名病人的“肿瘤”消退了。
李曦:帮助两岁肺结核孩子恢复健康
中国结核病临床实验合作中心临床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结核病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儿童结核的诊治,有多篇论文在A级刊物发表。
成都一位不到两岁的孩子,突然咳嗽发烧,并且持续两个多月,在医院治疗后,没有什么效果。但在求医过程中,有医生提醒说,“看一下是不是肺结核。”几经波折,孩子父母回到成都,找到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专家李曦。
经过检查,孩子确实患的是肺结核。在李曦的精心呵护下,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李曦介绍,很多家长容易忽视儿童的肺结核,这是因为儿童结核早期往往看不出症状,但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出现气促、喘息等症状。如果是5岁以下的孩子,还因语言表达能力差,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李曦说,成人的继发性结核病多源于儿童时期的结核感染,所以,儿童结核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成年人患结核病的水平,“所以说,提高儿童结核病的检出率,对未来儿童和成年人结核病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丽:提醒乙肝患者禁酒常体检
现任四川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常委,成都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参与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两项局级科研课题研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作为肝病领域的专家,王丽经常遇到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人。今年1月,她曾接诊了一位46岁的肝硬化病人,这名患者知道自己有肝炎,但却没有常年体检。就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了肝硬化,这突然的结果,让患者受到很大打击,认为生存无望,家属也觉得“天都要塌了”。
但实际上,肝硬化并非没有治疗方法。王丽介绍,通过为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心理疏导,进行了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肝硬化很快得到了控制,一个月后,病人肝功能好转,病情稳定,现在也恢复了正常工作。
王丽提醒乙肝病人,乙肝病人不能饮酒,如果知道自己是乙肝病人,就应该每年进行专科检查,建议乙肝携带者,不超过半年体检一次,如果病情有变化,根据医嘱,一至三个月体检一次,“只要早些发现,通过正规治疗,就能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
易冬玲:争分夺秒!救回手足口病危重孩子
四川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成都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二届儿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救援分会会员,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擅长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疗。
易冬玲专攻儿童传染病,比如手足口病、水痘、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她接诊的最小的手足口病患者只有20多天,“今年7月,从都江堰转过来的,孩子送来时,发烧、皮疹,面色不好,四肢末端冰凉,家长十分着急。”她立即给患儿上了呼吸机。在医院治疗10多天后,孩子最终康复了。
家长为易冬玲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再晚了几个小时,孩子就可能没命了!”易冬玲介绍,“手足口病重症、危重的救治,争分多秒,如果耽搁几个小时,很可能加重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她提醒,手足口病在每年5月到8月,是高发期,这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清洁卫生,少去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医疗机构。如果得了手足口病,至少要隔离两周。
蔡琳:心疼孩子他帮助艾滋病儿童康复
四川省艾滋病治疗专家成员,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青年委员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诊治及抗病毒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
2016年7月30日,成都市公卫中心艾滋病科入住了一位特殊的艾滋病患者,孩子只有8岁零10个月,就医时口腔和嘴唇溃烂,左手大拇指头严重坏死。接诊后,蔡琳立即为孩子进行了抗感染治疗和抗艾滋病治疗,经过他的精心照顾,原本不少人认为保不住的大拇指竟然保住了!如今,孩子已经转到普通病房治疗。
在他接诊的艾滋病患者中,虽然孩子仅占约1%,但这些孩子都是无辜的。比起生理问题,蔡琳更担心孩子心理的问题,“他可能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他长大了怎么办?他将如何面对社会歧视,如何承受这些心理压力?”蔡琳呼吁,“关注艾滋病儿童,不用有色眼光看待。同时,现在母婴阻断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医院已经帮助艾滋病产妇生下20多例健康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