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载,截至去年年底,广州市累计报告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例已达231例,报告病例数正以年均增长46.37%的速度上升。和病例总体情况相比,男男同性传播途径在学生病例中尤为突出,占比接近3/4。涉及的市内学校达54所,主要分布在中高等学校较多的天河、番禺和白云区,有4所学校累计报告超过10例。学生病例中,至少有3名发现时仍在读高中……
新闻未全部看完,这一串数字就足以令人震惊。比起现在的孩子左右呵护前后监督,我们那时候,基本上属于无王管的状态;如今的孩子,比起当年调皮捣蛋搞点小破坏的我们,不知乖了多少倍,怎么会闹出这等事儿?接着往下看,一个有关部门估计出来的数字更吓人:广州市青年学生的性行为比例从2011年的6.48%上升到2014年的16.35%,而存在男男性行为的学生规模超过5000人。
于是,人们免不了又会发出“如今的孩子们究竟怎么了”的疑问,甚至会有不少人以旁观者的立场,从道德伦理方面对这些学生的性行为和性取向大加责罚。但冷静下来想,许多的震惊其实源自人们的无知。一般的认知,艾滋病总是与吸毒、私生活糜烂这样的人群有关,但其实,艾滋病向普通人群传播,早已成为一个趋势,任何人都难以绝对置身事外;而震惊过后的指责,其实是源自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不理解,或者说,所谓不理解,其实是固守偏见的拒绝理解。
其实稍作分析,不难找到如此之多的男性青少年染上艾滋病毒的外在原因:三年之内,青年学生的性行为比例上升近两倍,达到了16.35%,个中原因分析下来恐怕是一份厚厚的报告。而极易导致艾滋病毒感染的男男性行为的增多,只不过是基于性行为在青年学生中趋于普遍化这个基本面之上,与异性性行为相比,同性性行为因为不会导致怀孕等后果,恐怕更容易令同性性行为者放松警惕。更何况,传统观念和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这个群体还是一个漠视甚至于歧视的态度。
无论怎么说,面对艾滋病毒越来越逼近普通人的严峻形势,与其在道德上指责,甚至于歧视、谩骂,不如以平常心审视,补齐生理卫生和性安全知识这一短板。高深的学问留给专家做,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帮助。最起码要让学生们懂得:性行为一定要戴套,男男性行为更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作为常识,需要让每一个青少年知晓。最怕有人说“我们家孩子不会这样”,更忌有人说,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是对性行为的鼓励。后面这种落后观念,恐怕更多地是来自一些官员,曾经,安全套的广告比烟草广告禁得还要彻底。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