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在6月15日的学术期刊《艾滋病研究和人类逆转录病毒》上,发表了题为《缅甸北部一株新HIV病毒重组株CRF01-AE/B/C的接近全长的鉴定》的论文。论文介绍了对一位缅甸籍长途卡车司机身上发现的新艾滋病病毒(HIV)测序的结果,认为这一变异病毒株是世界上最复杂的HIV,比之前最复杂的HIV-1病毒株还要复杂。

这一新发现的HIV病毒株被命名为08mLDTD011,08指的是2008年,当时该司机从云南入境,m指的是缅甸(Myanmar),LDTD指的是长途卡车司机(Long-distance truck driver),011是后续编号。
这一发现涉及HIV的分类,同时也再次指出人类战胜艾滋病的艰巨性。HIV很复杂,而复杂的原因在于它的多变,而多变的原因是,HIV与人类免疫系统有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为了避免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HIV便在自己的外壳和包膜的蛋白成分上频频重组和变化,换上不同的“马甲”,让人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由此,需要知道HIV的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根据在全球流行的HIV血清学反应和病毒核酸序列测定,将HIV分为HIV-1和HIV-2两大类型,而主要的区分标准是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目前世界各地的艾滋病主要由HIV-1引起。HIV-2引发的艾滋病主要在西非流行,HIV-2的致病力低于HIV-1,传播速度也比HIV-1慢。HIV-1和HIV-2在基因序列上差异很大,它们的包膜糖蛋白常常不能引起交叉免疫反应。
HIV-1有9个基因(gag、pol、vif、vpr、tat、rev、vpu、env、nef),其中vif、vpr、tat、rev、vpu、nef为调节基因,由此ICTV把HIV-1进行更细的分类,分为组(group)、亚型(subtype)、亚亚型(sub-subtype)、流行重组型(CRF)。HIV-1各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是20%~35%,同一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是7%~20%。

根据编码HIV包膜蛋白的env基因序列和编码HIV外壳蛋白的gag基因序列,ICTV又把HIV-1的组群分为3个组:M组(main,主要组)、O组(outlier,外围组)和N组(new or non-M-non-O,新组或非M非O组),组间基因离散率为30%~50%。O组是1990年从喀麦隆和加蓬的HIV感染者身上分离到的,与M组其他亚型的氨基酸序列只有50%的同源性。N组是2001年从2例喀麦隆患者身上分离到的,在HIV的系统树上既不属于M组,也不属于O组,是一组新病毒,故称N组。
在HIV-1的M、O、N组中,M组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最严重,因为这组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而HIV-1的O组、N组和HIV-2型只局限在非洲某些地区流行。因此,HIV-1的分类主要针对M组。依据env基因序列,M组又可分为A、B、C、D、E、F、G、H、I、J等10个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