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甘肃医务人员与孕产妇乙肝教育干预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据了解,在项目开展的两年时间内,通过在项目地区一系列的乙肝母婴阻断措施与乙肝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医务人员乙肝防控能力,增强了当地的育龄妇女、孕产妇对乙肝防治的认识。来自首批试点地区的逾300万群众受益于此项目,也有13,000名医务人员通过项目了解乙肝循证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培训,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该项目是由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于2013年5月发起,在国家卫计委和疾控中心的支持下,由青海和甘肃卫生厅及疾控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合作实施。
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是美国第一个针对亚洲人及亚裔的乙肝防治成立的非营利机构,以在全球消除乙型肝炎和肝癌为目标,多年开展了各种针对乙肝防治的公益活动,并致力于亚裔人群中的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
苏启深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外科教授,也是一名肝脏移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亚裔肝脏中心的执行主任。他19年前创立了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据其介绍这主要是因为他目睹了无数因慢性乙肝导致的肝癌和肝硬化而失去生命的中国和亚洲的同胞,其中有些二三十岁就英年早逝,非常触目惊心。令人扼腕的是,大多数死亡是完全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早期诊断、检测和治疗避免的。
“在中国,慢性乙肝是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肝癌的主要病因,每年中国死于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癌和相关疾病的人数,是死于艾滋病和结核总人数的4倍之多。” 苏启深介绍。
乙型肝炎通过母婴、血液和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播,虽然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感染乙肝,但在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最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甚至未来的肝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如果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成为慢性乙肝的机率最高。因此在中国传播母婴阻断格外重要,尤其是每年中国乙型肝炎阳性妈妈的新生儿约有100万。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通过计划免疫项目,在降低儿童慢性乙肝流行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过每年仍有约10万新生儿由于错失母婴阻断的时机,而可能成为慢性乙肝的感染者。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免疫规划处、国家疾控中心处长李全乐介绍,病毒性肝炎在我国造成的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不断加大防治工作的力度,通过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措施,卓有成效的控制了乙肝病毒的趋势。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管理,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规划,并大力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2007年又将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进行甲肝疫苗接种。2012年,率先研发出护肝疫苗,进一步推动肝炎预防工作,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基层医疗卫生官员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对防治肝炎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2006年我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率已超过90%,全人群乙肝感染率已降至7.18%,我国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最高的10%降至1%以下。据此估计,1992年以来,全国至少有8,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至少有1,900万人免于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乙肝的控制目标。201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我国政府颁奖,表彰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的突出成就。
据了解,在过去的多年中,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众多捐赠者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疾控中心和卫生部通力合作,通过教育、宣传、研究和卫生政策等多途径,协助加强国家和省级卫生系统在肝炎的预防、检测和治疗方面的综合能力。就像艾滋病的红丝带一样,在2001年发起了翡翠丝带运动,以提高全球的公众认知。翡翠丝带形取汉字中的“人”,象征全球公众抗击乙肝以及肝癌的认识,并且对慢性乙肝和肝癌人群的支持。“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消除全球的乙肝,减少肝癌带来的负担。” 苏启深称。
据了解,在甘肃和青海的两个试点项目中,通过医务人员培训、孕产妇和公众认知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而另一方面在卫生部门系统内,通过加强妇幼保健与计划免疫的跨部门合作,从而达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的目的。项目的具体目标包括,95%以上的医务人员完成网上乙肝知识培训,95%以上的孕产妇收到知识手册《预防乙肝和肝癌从出生开始》。同时目标还包括,95%以上的孕妇免费得到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95%以上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能在出生12小时内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在甘肃的一个试点项目当中,还针对超过90%的乙肝阳性母亲所生而且会对完成016全程(出生、1个月、6各月)疫苗接种的新生儿进行免费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以评估新生儿是否已经得到免疫,还是需要再次接种疫苗。
乙肝教育干预项目在实施几年中,加强了甘肃、青海的省级卫生系统能力建设,以达到乙肝母婴阻断目的的同时,还提高乙肝的监测、诊断和管理水平,并唤起孕产妇和公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