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位一体”模式是整合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共同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的机制。“社区管理模式”,即将社区卫生资源整合进艾滋病防控体系,社区医疗机构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双方相互协作,从而达到合理使用社区卫生资源,加强传染源管理,强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阳性干预效果,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的一种全方位开展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在“三位一体”模式下发展出来的、更适合沙坪坝区艾滋病防控现状的模式,既是对“三位一体”模式的承袭,又是一种延伸,它更注重社区医疗机构在综合防控体系中起到的作用。由于“社区管理模式”涉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众多,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机制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同,怎样在国家艾滋病考核指标的大框架下,制定适合社区医疗机构的艾滋病考核指标,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予以经费支持,是决定该项工作能否持续性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区管理模式”是否迈向成熟的标志。
一、评价标准的建立
重庆市沙坪坝区从2006年开始,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由社区医院组建的娱乐场所女性高危人群干预队,至此,开启了本区艾滋病防治工作“下沉”到社区的序幕。2009年底,沙坪坝区在全市率先推行了“社区管理模式”。通过2010年的探索,2011年,“中盖艾滋病项目”提出的“三位一体”模式更是为本区发展多部门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得“社区管理模式”逐渐成型,并得到更好的发展,逐步显现成效。
2012年,随着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即将到期,怎样将利用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建立起来的先进模式保存下来,形成适合沙区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并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推广,成为本区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之一。
早在2009年底,沙坪坝区建立“社区管理模式”初期,就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0年3月《沙坪坝区2010年度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建议稿)》制定过程中,将艾滋病病人的治疗管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作为“传染病报告和处理”考核项目之一,纳入实施方案,定性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要求在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经费由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统一支付。这是沙坪坝区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首次尝试,同时也为之后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
2011年1月,沙坪坝区卫生局正式出台了《沙坪坝区卫生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考核项目之一,并确定了考核标准,内容包括: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艾滋病感染者随访管理、艾滋病病人治疗以及VCT完成量等方面。但是由于当时的指标不够细化,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实用性不强,也不能很好地对各社区医疗机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真实性起到考核作用,因此在随后的近一年时间里,该考核标准经过了几次修改,在符合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特点的原则下,逐步明确了指标定义、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以及评分标准,使得考核标准更加规范、有效、全面。同时,根据考核标准制定了《沙坪坝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艾滋病防治工作现场评分表》,用于现场考核。
至此,“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既有多途径的经费来源支持,又有多单位的参与;既有完善的工作方案,又有细致的评价标准,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由多部门参与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模式。
二、评价标准的运用
目前,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日常工作质量考核,主要通过网络信息进行核对,包括VCT开展人数、《个案登记表》录入情况、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对感染者/病人的随访率、随访及时性等;二是现场核查,主要通过每季度一次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场考核,由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个案随访表》填写准确率和完整率、网络《个案随访表》录入准确率以及工作真实性进行现场抽查核对。每季度统计一次各单位各项考核分数,并将考核分数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挂钩,同时疾控中心完成季度工作总结报告,呈区卫生局,由区卫生局向全区社区医疗机构发文。
三、“社区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有了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艾滋病“社区管理模式”累计的经验,2011年10月,在中盖艾滋病项目的支持下,沙坪坝区天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作为全市五个试点医院之一,参与了“中盖艾滋病社区试点项目”。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特点,广泛开展深入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包括:开展HIV感染者管理、病人治疗及关怀工作、与NGO组织合作,进行男男人群的外展干预及HIV动员检测等。截至2012年6月30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社区医疗机构通过“试点项目”开始全方位地参与艾滋病防控,天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承担了本区所有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工作,充分体现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将艾滋病防控工作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参与到艾滋病防控体系中来,对艾滋病疫情的控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建立起来的工作模式,对今后的防控工作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相关支持经费少、社区医疗机构人员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成为一些新的防控模式发展的障碍,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保持目前工作模式的可持续性,使艾滋病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的融合,并建立起更好的评价体系,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