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 由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医疗机构组建的长三角艾滋病诊疗协作网1月7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宣布成立,该协作网将进一步发挥“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的优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诊治服务带来方便,对提高长三角地区艾滋病诊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这是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举行的“长江三角洲艾滋病诊治协作网成立暨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成立二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卫生部疾控局局长肖东楼、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施荣范、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瞿介明、中国性病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吴尊友,以及校医院管理处、上海医学院科教办等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200多位来自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张志勇主持仪式,该中心党委书记袁正宏致欢迎辞。
据张志勇教授介绍,目前长江三角洲各省市在艾滋病诊治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并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不利长江三角洲艾滋病的综合诊治。该协作网是在两年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挂牌成立、并成功运作的“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基础上拓展建立的。它将借助上海医疗系统整体实力,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综合诊疗服务,并提供艾滋病研究的平台,促进艾滋病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叉发展。其工作机制包括加强各地技术合作,发挥地区之间的技术优势和专家优势,开展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援,强调资源共享,尤其强调利用上海的优势医疗资源与综合救治能力,采用联合防控机制,开展联合行动,实施相关的诊治措施,共同抵御艾滋病的传播与扩散。

在谈到该协作网的“艾滋病研究平台”时,平台首席科学家卢洪洲教授介绍说,目前我国具有艾滋病新药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共有8家。但长期以来,中国抗艾滋病病毒新药临床研究技术力量薄弱,临床试验数据长期以来受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法规和政策壁垒的限制,数据很难得到多国、多边互认。而该平台作为国家“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首次采用由一家医院牵头、全国所有能够从事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单位全员参与的模式开展新药临床评价研究。该模式将推动我国创新药研发和新药评价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抗艾滋病病毒新药进入国际舞台和国外新药能够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可靠“平台技术支撑”,并为抗艾滋病病毒新药中国人群的临床用药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
据悉,成立仪式后,还举行了《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路径》书籍及软件版权的赠予仪式。本书主编卢洪洲教授以及上海市科技出版社表示,将把本书的版权无偿赠予卫生部。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康来仪教授、吴尊友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福杰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分别就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作为预防的价值、中国艾滋病防治策略、中国艾滋病治疗现状、HIV病毒储存库研究进展等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和答疑,受到与会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