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却不容乐观。就在前不久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2011年全国报刊媒体禁毒防艾宣传培训工作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我国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2011年估计达78万人,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8万人,每年报告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由2008年的9748例增加到2010年的近1.9万例。
据吴尊友介绍,近年来,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最多的地区为云南、四川、广西、新疆、广东五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60%。其中,云南、广西、新疆以及四川局部地区均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新疆的维吾尔族、四川的彝族、云南的傣族和景颇族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较高的民族。
一些民族地区之所以成为艾滋病高发区,固然与其地处边疆,毒品泛滥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贫困、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地域性、民族性的交织,使民族地区的艾滋病防治较城市而言更为艰巨复杂,除了政府要“履行承诺”,肩负重任、落实防治工作外,少数民族艾滋病防治还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怀和尊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防艾宣传教育不到位,医疗条件和设施不足,医疗水平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防艾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联合计生、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多渠道寻求项目支持,形成合力,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近年来,一些专家在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后,也提出在尊重与理解的同时,还要发掘少数民族积极的文化传统,将其本土文化资源、民间防范模式引入艾滋病防治和关怀体系中,这当是少数民族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又一新想法和新出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1日,我国首家专业提供艾滋病预防、咨询、检测和治疗等综合服务的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在云南建成。云南既是一个民族大省,也是一个艾滋病高发地区。近年来,云南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以及死亡人数3项指标均排在全国各省区的首位。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的建立,是当地民众的福音,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开创了新的模式,积累了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