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日,艾滋病日宣传系列活动之东莞高校艾滋病专题知识讲座在广东医学院松山湖校区举行

数据显示,大学生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东莞现有3万大学生,目前已发现有个别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现象。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东莞已正式启动了今年艾滋病日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东莞市疾控中心还将联合广东医学院,首度在东莞高校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
东莞大学生中发现感染艾滋者
24日晚,东莞市疾控中心走进广东医学院启动了首场大学艾滋病专题知识讲座,该中心副主任张巧利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症状、防治知识等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系统讲解。
张巧利表示,目前,东莞艾滋病感染已趋于变缓。近几年,艾滋病感染主要途径已逐渐由吸毒途径转变为性传播途径,而且性传播持续走高,“这也意味着艾滋病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统计发现东莞感染人群以外地户籍、青少年男性为主,60岁以上感染者逐年增多。”
而根据卫生部近期发布的艾滋病信息显示,艾滋病感染人群中大学生报告人数比例增加。
记者从东莞市卫生局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并没有列入东莞艾滋病高危干预人群,所以还没有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抽检监测。不过,东莞已在大学生中发现个别感染艾滋病的情况。
大学生防艾知识相对缺乏
“不可否认,大学生中不乏性行为,大学生性观念较以前更开放。”张巧利表示,虽然东莞大学生性行为调查数据仍未出炉,但从其他城市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性行为活跃,深圳市15.6%大学生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占了12.8%,与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是34.62%。
“数据显示,大学生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但是,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却相对缺乏。”张巧利说,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正确掌握率为95%以上,但是,对其他非传播途径比如蚊虫叮咬以及安全套预防艾滋等预防措施,认识不足。
防艾宣传走进东莞五高校
东莞市疾控中心艾防科负责人朱建琼也透露,今年东莞市疾控中心将联合广东医学院在东莞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调查,为防艾掌握一手数据。
“大学生已成为艾滋病防控关注的群体,这几年,市疾控中心已与广东医学院建立了合作,每年艾滋病日前后都会联合在大学生中开展宣传活动。”张巧利说,大学生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但同时也是艾滋病知识宣传的生力军。接下来,这个东莞高校艾滋病专题知识讲座还将走进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民间组织成防艾重要力量
非政府组织(NGO)已成为东莞干预艾滋病的重要力量。昨日下午,民间防艾组织东莞彩虹工作组联合东城医院、东莞市志愿者总队在人民公园门口举行了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去年以来频频在媒体上曝光的男同“贤淑哥”也“变身”时髦女子,现场派发起安全套和宣传册。
男同感染艾滋病几率高
为什么艾滋病防治,要重点关注男同性恋?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全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就是男同性恋者。直到现在,男男性行为(简称MSM)仍是感染艾滋病毒最高危的行为。国内部分城市的监测结果表明,MSM人群HIV的感染率已超过10%。该人群染艾的几率极高,主要是因为其性行为的方式,例如肛交,很容易导致出血,艾滋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是非常迅速的。
根据东莞市疾控中心监测,去年,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比例已经超过了50%,而在感染人群中,男男同性恋比例有所上升。
彩虹组织的发起人阿龙告诉记者,彩虹组织2008年成立,现在有近百个志愿者,主要任务就是对同性恋人群高危行为进行干预。“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周与医院一同进酒吧、会所、公园等同性恋人群常常出现的地方进行干预。一开始常常被这些娱乐场所拒绝,甚至被赶出来过, 不过,在经过了3年的努力后,娱乐场所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干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还会进行专题讲座,现在有些地方甚至会主动联系我们过去。”
NGO成防艾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包括男同性恋、吸毒等在内的艾滋病高危人群,由于世俗的偏见,他们选择了在暗处活动,疾控中心要想介入,尤为艰难。在彩虹组织介入之前,我们对男同性恋的接触仍是一片空白。”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对这个高危人群的干预最困难的是接触不到任何‘圈内人’,干预无从谈起。”
“有了彩虹组织,我们才能与‘圈内人’接上头。”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NGO,尤其是彩虹这种有自己核心群体和资源的NGO,可以说,是东莞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