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艾滋病流行,近年来,石家庄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成立“石家庄市性病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2008年开展艾滋病宣传“五进活动”,将宣传教育作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点;2009年组织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一二三四工程”;井陉县、裕华区两个全球基金项目县在项目实施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石家庄市针对实际情况,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艾滋病防治管理新模式即“356管理模式”。2010年将在全市推广实施。
(一)推广艾滋病预防控制多部门配合“三多模式”
1.“多培训”,提高多部门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认识。各县(市)区上、下半年分别举办一次防艾委成员单位主管领导、联络员的艾滋病知识和国家艾滋病政策培训。
2.“多沟通”,共同构建防治艾滋病的长城。为学习先进城市和地区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经验,组织市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主管领导进行一次考察学习,重点学习先进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经验,提高我市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水平。
3.“多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使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1)各县(市)区争取妇联配合,利用春节人员集中的时间在留守妇女中开展一次“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的艾滋病防治专题活动。
2)配合建设部门,选择大型建筑工地,开展“情系民工,预防艾滋病”专题活动。
3)配合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在大中专院校新生中开展“认识艾滋,收获健康”专题活动。
4)各县市区分别组织举办一次“县(市)区机关艾滋病知识有奖竞赛”活动。
(二)推广立体“五进模式”
开展“横向延伸、纵向发展、空间辐射”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横向不落人,纵不落村,将“五进”活动继续推向高潮。
1.对《石家庄市预防控制艾滋病党政干部读本》进行修订,发放给各级政府机关人员、乡村基层干部。
2.编印《青少年预防艾滋病读本》,发放到初中以上学校,指导学校设立预防艾滋病专业课程,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3.设置预防艾滋病宣传栏,书写预防艾滋病墙体标语,营造全社会关爱和反对歧视的社会环境。
4.艾滋病日采取“铺天盖地”式宣传。结合12月1日艾滋病日宣传主题,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稿”,掀起防艾宣传高潮。
5.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效果跟踪到位。
(三)推广“六种高危行为干预方式”
1.集中干预。各县市区在年初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每个月1次深入高危人群集中场所进行场所内集中干预活动。
2.面对面咨询活动。在外展服务和咨询检测过程中,对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干预,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咨询,演示正确使用安全套,发放宣传资料。
3.发放宣传资料。为高危人群宣传资料,包括女性保健康知识手册、健康生活预防艾滋病性病、折页、宣传年画、艾滋病知识扑克牌等,做到人手一套,随时翻看。
4.发展同伴教育员。在辖区内每个高危场所至少发展1名同伴教育员,充分发挥场所业主和同伴教育员在场所防艾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推进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安全套推广。100%的娱乐场所推广安全套;100%的性工作时间内使用;100%的性服务人员在商业性关系中使用安全套。
6.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县市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要吸纳至少1名性病医生(或妇科医生),为干预对象提供规范的性病咨询和诊疗服务;指导辖区性病诊疗机构在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对性病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预防的行为干预。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党静0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