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重庆市防艾办等部门在沙坪坝区三峡广场,通过文艺演出、电子屏幕、展板、资料、咨询、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宣传防艾。记者在现场设置的艾滋病病毒检测点呆了两小时,仅有一位市民抽血检测。(12月2日《重庆晚报》)
艾滋病,在多数国人的观念中,多是“性行为不检点”惹的祸,尽管它也有血及血制品传染、母婴垂直传染等其它传染途径,但艾滋病涉及隐私,是显然的事实,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就算有人怀疑自己有艾滋病,怕也没有勇气去接受检查???谁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向艾滋病检查点,将自己先贴上一个“流氓”的标签呢?
当街检测艾滋病毒,两小时仅一人接招,可见,善良意愿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这背后有深层的文化与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期待在世界艾滋病日,仅仅以应景的方式,来体现一下重视,简单摆一宣传摊点,扯上几幅标语,发放一些防艾用品,就算将防艾这个世界性难题做到位了,这其实是一种懒政思维。说轻点,是考虑不周,说重点,就是作秀,也许可以有一定的宣传效果,但检查的效果,绝不可能乐观。
面对艾滋病的汹汹来势,群众所感觉得到的举措,常常只是每年的艾滋病日,有关部门以及可敬的志愿者们,浓墨重彩地走上街头宣传、接受咨询、及艾滋病毒检查,或者以“向性工作者发放安全套”的方式。以重庆为例,2008年新发现感染艾滋病者1257人,累计已达5170人,这一年比一年多的感染病例,的确让人紧张,中国目前的防艾形势,虽然比其它一些国家较为缓和,但随着与外界交流的便捷与人流量增多,在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下,防艾形势必将日益严峻。
似乎过了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之后,相关防艾举措都偃旗息鼓了。目前受联合国赞赏的志愿者红丝带行动,声势浩大,成本低廉,效果显著,是值得中国推广。笔者建议,至少目前,在防艾文化的兴起方面,是可以先走一步的,让每一个公民都掌握防控知识,同时,严格民间献血渠道的合法性梳理,在血及血制品传染渠道上加以控制。
总之,防艾之道,重在恒常,检查艾滋,不宜当街。高调宣传,隐蔽筛查,持续发力,灵活操作,这样的原则与方式,将更显策略,更具人性,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