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度
初春的兰州,乍暖还寒,正在兰州大学读二年级的王展(化名)心里却暖融融的。这几天,他写了两封信,分别寄到海关总署和郑州海关,三页纸的来信表达的都是感谢。“要不是海关帮扶队的苏叔叔和毋叔叔帮忙,我这学期的生活费还不知在哪儿呢。”说起这事的来龙去脉,这个清瘦腼腆的少年一脸的感激。
慷慨解囊助贫困大学生叩开求学之门
王展来自河南上蔡县高白玉村。这个村子有艾滋病感染者183人,艾滋病户138户,因艾滋病死亡107人。王展的两个叔叔和婶婶都死于艾滋病,父母也都是艾滋病患者,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从2004年起,郑州海关驻该村的三批帮扶队员就把他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正如王展信上所言,“帮扶队的叔叔”给了他家很多“生活上的扶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2006年,王展考上兰州大学,这在高白玉村还是头一遭。可大学学费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到校后,由于申请助学贷款需要填写原因、审查资格,敏感的他选择了放弃。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三批帮扶队员苏岩、毋涛马上和学校取得联系,说明情况,申请到每年5400元的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还为他争取到勤工助学的机会。学校答应为王展的身份保密。
苏岩和毋涛还常资助王展的生活。春节前,郑州海关组织慰问高白玉村时,两人把受表彰获得的奖金2000元送到王展手里,让他下学期的生活费有了着落。
“海关工作队对俺家俺娃有再生之恩”,这句话道出了王展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的肺腑之言。
“爱心电教室”为孩子们联接了解外界之门
“原来鼠标是这样的啊!”2007年11月14日,第一次摸电脑的高白玉村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坏了。这所学校共有学生480名,近一半来自艾滋病家庭。在帮扶队倡议下,郑州、汕头、拱北、天津等四地海关联合为村小学捐赠电脑35台,援建了价值12万元的“爱心电教室”。“还接上了互联网,这是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王素珍校长说,“孩子们也能像城里学生那样,上网看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了。”
高白玉村小学原来没有图书室。2005年下半年,经帮扶队员牵线,海外教育基金会给学校捐赠了4个书架和1000多册课外书,加上省教育厅、郑州海关各捐的一部分书,村小学建成了个不错的图书室。孩子们终于也能看到盼了好久的作文选、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了。
今年春节前,苏岩、毋涛还跑了几趟省财政厅,争取到20万元资金,用于村小学校舍的修缮,到3月下旬,第四批帮扶队员交接后,就能开工了。不用多久,孩子们就能在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科普教育培训为村民们打通致富之门
“基础教育培养高白玉村的未来,而要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变‘输血’为‘造血’,加强科普教育和职业培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帮扶队员苏岩说。
“请专家,办讲座,发资料,搞轮训”,多种形式,只要确实行之有效,帮扶队员们用了一个遍。2007年下半年,他们分别组织村民开展了“学科学、用科学”和“农业科技培训月”等活动,先后邀请省农科院、省畜牧局的专家到村里现场讲解果树栽培、食用菌养殖以及家禽家畜饲养等实用技术,为乡亲们讲授农业种植和养殖实用技术。
应大伙的要求,帮扶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了网络技术、电器维修等方面的培训班;2007年二、三季度,他们带领村委会班子成员以及种、养殖能手分别到上蔡县洼王村、西华县和沁阳县,学习村办企业管理和食用菌养殖技术,增强村民自主创业的能力。2007年以来,帮扶队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6次,培训人数近千人次。
摸到路子的艾滋病人们热情高涨,纷纷寻找致富门路,有养猪、养鸡的,有种果树、种菜、种蘑菇的。40岁的赵英种菜是把好手,经专家点拨后更是“开了窍”,她种的西红柿特别红,豆角特别绿,黄瓜特别青翠,她的菜总是特别好卖。年轻的陈敏在第一批帮扶队员劝说下参加了家禽饲养培训,并用队长尹国强帮她争取的养殖款开始养鸡,一年功夫,她越做越大,成了村里最大的养鸡户。闲了她总愿意到帮扶队建的新农村书屋转转,那里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全着呢。
对比村里之前“一茬玉米一茬麦”,“一张犁,两头牛,耕作一年有馒头”的单一种植模式,如今,大伙多种经营齐上,积极开展自救的现状十分可喜,“向科学要效益,用技术创收入”正蔚然成风。(常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