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一名大学生,当他的青春在校园恣意绽放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了艾滋病人留下的遗孤,孩子们的悲凉身世深深震撼了他,从此,命运把他和这群孩子融在了一起。长期从事艾滋病领域公益活动的他,为孩子们冷漠的心灵增添了暖色,孩子们的快乐使他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他也因此被评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那么,在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2月23日上午,在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熙攘的身影晃动着,冬日的萧瑟把人们的脚步拽得匆匆忙忙。
在一栋男生宿舍楼里,记者见到了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工作系2004级学生路佳坤,这名长期从事艾滋病领域公益活动的大四学生,原本打算全身心投入到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群体当中去,但艾滋病致孤儿童静静(化名)的一封信让他决定改变职业方向。为此,他婉拒了公益组织伸过来的“橄榄枝”,坚毅地走着自己的道路。
一封孩子的来信,改变了他的选择
路佳坤有QQ、博客、个人主页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但这些对驻马店阳光家园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们来说却是“高科技”。路佳坤和孩子们的交流媒介主要还是书信,当他往邮筒投信时,经常引来好奇的目光,路佳坤的每一封信里都装满着温暖。
静静的父母因艾滋病而离世,她成了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她稚嫩的眼睛里全是灰色,思想封闭,心灵冷漠,是路佳坤用爱心给她铺出了一条快乐的童年之路。
今年11月初,静静在给路佳坤的信中说:“小路哥哥,我越来越看不清东西了,书本上的字看得更是吃力,医生说我的眼睛近视越来越厉害,他建议我配戴眼镜。”
经过接触,陌生的路佳坤已经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哥哥。这次,静静来信主要是询问路佳坤的工作,她担心路佳坤参加工作后,无暇顾及他们,特意在信封里夹带了一元现金,以期待路佳坤不要丢下他们。
路佳坤说,孩子们的来信他当做宝贝似的保存着,静静信封里的一元钱让他感动,也给了他信心,这一元钱他会永远珍藏着。
收到来信,路佳坤的心情无比沉重。但是配一副好眼镜,他一时又拿不出钱来。于是,他在校园内发起小范围的捐助活动,一时间爱心涌动。静静的眼镜戴上了,但她可能不知道,路佳坤的就业方向也因她而改变。面临毕业的路佳坤真实地感受到,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去改变现实,否则便如纸上谈兵。所以他暂时放弃去做专职的公益事业,等有一定基础后再圆自己心中的梦,于是就选择了一家商场打工。
一次震撼,他和 艾滋病致孤儿童 融到了一起
阳光家园是一个专门针对父母因感染艾滋病去世的孤儿所设立的公益性机构,它承担每个艾滋遗孤的基本生活。我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乡阳光家园就是全国的其中一所,目前这里容纳了从11岁到18岁不同年龄的94名艾滋病致孤儿童。
艾滋是魔鬼,遗孤更凄婉,当两者同时“注进”一个孩子的身心时,他要想在鸟语花香的清晨平静地微笑醒来,该需要多么坚强!假如不幸同时落在一个孩子身上,他的勇气又将从何而来?
2005年暑假,路佳坤和他的同学走进了阳光家园,走近了和静静一样遭遇的孩子们。同时,路佳坤也没有闲着,他还参加了河南师范大学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到安阳农村做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这给了他以后关心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锻炼机会增加了许多经验。
2006年暑假,路佳坤参加了我省组织的“爱在行动”艾滋病致孤儿童团队心理辅导计划,并担任团队辅导员,他在阳光家园和孩子们有了不解之缘。
路佳坤回忆说:“我们背着行李来到阳光家园,孩子们很懂礼貌,跑出来迎接,并主动帮助我们拿包裹。但是,跟他们说话,问他们姓名时,他们却很冷漠。”孩子们的忽冷忽热,给信心十足的大学生们浇了一盆凉水。“你叫什么名字?”被问的孩子扭过头,避开了关切的目光。
这次活动,如果样卷调查得不到信息或者信息失真,那么暑假的活动就是失败的。习惯了跟所有人保持距离的孩子们,时时不忘为自己划一道心理隔离线,在他们的稚嫩的心灵里,不接近就能不受伤。所以主动帮人提行李,与其说是一种礼貌,倒不如说是因为这里不断有媒体采访等社会活动,他们只是在“履行”着像吃饭一样正常的程序。
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路佳坤想了太多太多。这里的孩子生来无法选择命运,但敏感、多疑、内向、胆怯、自卑却纠缠着他们,将来他们如何洋溢心底的善良,如何书写长
路佳坤把玩魔术、讲故事、弹吉他、跳街舞、跆拳道等业余爱好,拿出来在孩子们面前“温故”一遍。他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喜悦和好奇闪过。特别是以钱币做道具的魔术,路佳坤想互动一下,故意卖起了“关子”,然后出其不意玩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孩子们掌声雷动,有的孩子开始用一种“崇拜”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哥哥,并逐渐接纳了他。
长的人生?
这也意味着自建的心理堡垒敞开了一扇门窗,孩子们在里面探头探脑。在后来或长或短的朝夕相处中,路佳坤和他的同学完全找到了感觉,同时“小路哥哥”也在阳光家园的孩子们心里成了温暖的代名词。“小毛头(化名)很腻人,你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拽着衣角不放,”路佳坤说,“如果你要解读他的行为心理,那可能是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本能地企盼大人温暖的怀抱。”
超超(化名)在信里记述着小路哥哥的诗,他说小路哥哥“很搞笑”:“我不是一个诗人,你们都别叫我诗人,为什么非要说我是个诗人呢?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静静、小毛头、超超(化名)还有其他孩子的不幸过去,路佳坤在孩子不完整的叙述里,“趁机”掌握了每个孩子的唯一心灵密码,以期适时解开孩子的心结。同时,他自己也在为这些事情经受着一次次煎熬。
路佳坤激动地说:“感谢孩子们,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还要感谢他们教我成长。真的,你不知道,如果你了解他们,你就知道他们有多大勇气,面对绝境,最后他们坚持下来!”
“爱心大使”,给了他更多的责任
2006年暑假结束返回校园,河南师范大学交上了由路佳坤等学生做的“爱在行动”艾滋病致孤儿童团队心理辅导计划书。路佳坤的心留给了孩子们,他由此也走上一条关注艾滋病致孤儿童之路。
有时,路佳坤也会困惑,阳光家园设施较为齐全,有阅览室、体育室等,即便让孩子们生活丰富起来,他们与那些有父母抚养成长的孩子相比,差距如何抚平,实在是个问题。
2006年10月份,路佳坤在网上认识了北京某高校的学生张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5年度青少年“爱心大使”的获得者。共同的心愿让他们相见恨晚。11月份,路佳坤邀请张楠来校,首次在新乡引进“同伴教育”,这为路佳坤以后的红丝带校园行活动打下了基础。
从这时起,路佳坤开始佩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红蓝丝带徽章。他说,这是一个标志,更是一种责任,时刻激励着他继续前进。遇到有志于公益事业的陌生朋友或国外友人,路佳坤也总是赠上一枚。
路佳坤说,他善于与父母沟通,因此他把刚入校时在外拉赞助,到2006年策划组织“雷锋与你我同行”大型系列活动,“缅怀先烈 知荣明耻”万人签名活动,以及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情系艾滋病致孤儿童”报告会、“关注夕阳,尊老敬老”系列活动等,悉数告知父母。
在安阳务农的父母认为,正在求学的儿子应以学业为主,现在儿子不务正业,无疑“事情闹大了”,应早日改正。为此,“不听话”的路佳坤的生活费还被父母断了几个月。
路佳坤笑着说,好在他每个月做家教有收入,每个月有三四百元钱的稿费,才不至于很落魄。不过后来父母还是理解了他,毕竟父母还是通情达理的。
去年12月1日,路佳坤策划组织了“了解、分享、关爱”红丝带校园行大型系列活动;2007年元旦,他参与河南省民政厅组织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心理成长工作坊;寒假期间,他为50余名农民工做了进城务工前培训,讲解性病和艾滋病的预防等常识,教他们避孕药具使用方法;今年3月底,他策划带团参与“爱在行动”艾滋病致孤儿童心理辅导团。
在此期间,路佳坤在新乡市儿童托管中心、太阳村、夕阳红敬老院担任义工从不间断。这些日子,路佳坤一边要做组织策划,一边还保持着专业课的优秀。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爱心大使”评选活动,今年8月揭晓,路佳坤当选为2006年度“爱心大使”。
道路维艰,他会一直走下去
面临毕业,路佳坤与当初刚投入公益活动相比,少了些冲动,多了些理性。比如,他认识到了钱在举办活动时的不可替代性,所以他选择了工资较高的商场上班。任何一种教育相对来说都是遗憾的学科,而留白则是一种艺术。目前,他们不可能教得面面俱到。孩子成年以后样子,是谁也无法预知的,所以他们尽量培养孩子们有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以不变应万变。这也就是教育中的留白!
路佳坤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四年中间,没有成为某个女生的男朋友,却成了许多孩子的“小路哥哥”。前者可能让他幸福地微笑,后者却让他微笑着辛酸,为了公益事业,为了同样可爱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们,他选择了后者,并会坚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