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胡锦涛先后两次与艾滋病人握手,其间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三年前,胡锦涛与两位患者握手交谈,两位艾滋病人的模样一时间通过电视和新闻照片传遍全国。第二次,即数天前的11月30日,胡锦涛再次考察防艾工作,这次与之握手的艾滋病感染者为一女性,镜头前侧身而立,长发散下,恰好将脸遮住;其后胡锦涛与病人家属见面,镜头前也是只见领导,不见家属。

艾滋病人一次是“高调亮相”,一次是避免曝光,这中间的转变,几乎可以肯定与南方周末2005年年度传媒致敬的获选篇目––《艾滋病人和总书记握手后的生活》––有关。该文报道了第一次与胡锦涛握手的艾滋病人由于身份曝光,个人及其家庭陷入了生活困境。第二次避免曝光,显然有前车之鉴,考虑到了病人今后的处境。
从这至少可看出如下两点:
1.真实信息的挖掘与传播,从长远看,总会有助于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艾滋病人和总书记握手后的生活》出来后,不少人都觉得“大胆”––竟敢说与最高领导人握手之后生活越过越差!事实上,这种真实信息的披露并无不妥,只会让此后的“政治关爱”更趋周密,使更多的病人免于陷入困境。
2.我们是不是依然缺乏对个体命运的感知与尊重?握手,是一种情感亲近的表达,是政府姿态的宣示,本质上是一项政治活动。在这过程中,是不是过多地把艾滋病人当作一个角色、一个符号,而没有想到他们的个体处境、命运影响?尽管握手的镜头有了改变,尽管人们慢慢知道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这个群体,但如果集体淹没个体、政治超越个人的理念和情势没有改变,今后很难确保没有其他群体、其他个人在“善”的政治活动中受到不经意的损害。